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评析
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国家建设发展成就,立足增强“四个自信”,体现出鲜明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的学科特色。试题体现高考内容改革精神,通过适当的试题立意、素材选择、情景建构和问题设置,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关键能力考查,发挥引导中学教学的积极作用。试题科学合理,公平规范,难度适当,具备选拔功能。
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的特色
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高考命题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高考在教育工作中居于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枢纽地位,一方面承担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职能,另一方面又发挥着引导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作用。因此,高考命题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才能把立德树人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第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背景材料,把文化具象化,让考生在阅读试题、回答试题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文化,引导考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认识时代价值,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全国I卷第40题,以2017年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全国III卷第19题呈现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全国II卷第40题展示了创新意识对科技创新的作用,让考生感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引领作用。
第二,体现新发展理念,展示发展成就,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7年思想政治试题注重反映发展理念,反映发展建设成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提高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和自信,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全国I卷第38题,考查中国消费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相关问题,引导考生理解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意义。全国III卷第38题,考查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引导学生理解开放发展的理念。全国III卷第39题,要求考生思考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导考生理解国际治理的中国方案,理解中国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积极贡献。
第三,凸显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引导树立宪法意识、国家意识。
全面依法治国对于公民的学法守法提出了明确要求。培养青年学生的宪法意识和国家意识,既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全国I卷第39题,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104条“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法律解释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104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对遏制“港独”维护香港法制的重要意义。
2
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反映基础性、综合性要求
在试题中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查是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命题的显著特点。
第一,以学科内容的灵活组合,重点反映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考查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对于这些问题的全面阐释和评价,既不能局限于单一知识,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进行分析。通过这种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在提示考生充实和扩展知识体系的同时,培养考生养成多角度、多侧面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全国I卷第40题、全国II卷第40题、全国III卷第39题是哲学知识与文化知识的综合;全国IV卷第3题、第4题、第23题是哲学知识与经济知识的综合。
第二,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试题,强化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面对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调动和选用恰当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加强了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如全国I卷第38题,以近年来我国消费品市场总量过剩结构不佳的现状为素材,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素材,发现并概括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思考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试题呼应当前经济领域改革重点,突出考查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以辨析题等为载体,突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思想政治学科一项重要的学科能力。批判性思维强调面对问题时的“慎思明辨”,要求采取辩证思维方法来反思和探究问题,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树立批判性思维习惯,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如全国IV卷第23题要求考生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对“维护公共安全不能牺牲公民的隐私权”的观点加以辨析。
第四,以设问的多角度和开放性,加强对思维过程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探究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提出解题思路和方法,得出创见性的结论,并用恰当的学科术语予以准确清楚的表达。为达到这个考核目标,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通过多角度和开放性的设问,引导考生多维度思考问题,运用学科方法深入探究问题,从而为其展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和思维成果提供必要空间。如全国II卷第38题,以我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背景,要求考生深入理解改革的起因及其作用,思考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玉米种植户收入下降问题的具体措施。
3
体现考试大纲修订精神,发挥引导教学积极作用
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科考试大纲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基本立场,突出学科能力考查要求的具体化和精细化,调整材料分析题题量和学科搭配,对深化能力考查提出了新要求。
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命题,体现2017年考试大纲的规定和要求。全国I卷、全国II卷的材料分析题由往年的2题调整为3题,同时采取控制背景材料的文字量和设问数量,使试题的总体阅读量、难度和答题书写量并未增加。全国III卷的材料分析题继续保持2题,但学科搭配调整为政治与哲学,以及经济与文化。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科的材料分析题打破原有的固化模式,将逐步成为一种“新常态”。
2017年高考历史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场,以服务选拔为导向,以提高试题质量为要求,试题学科特点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难度适中,具备区分效果。
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的特色
1
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通过选取典型素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以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
全国III卷第40题,通过郑成功收复和建设台湾这一历史事件,使考生加深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认识:台湾的回归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主义。
全国I卷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
全国I卷第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积极意义。
2
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党史、国史,不仅有助于考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更有助于考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
全国II卷第41题,以清朝盛世雍正年间、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三个不同时段的矿业政策为线索,反映国家的历史巨变和求富求强的轨迹,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全国II卷第30题,材料提供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取得重大发展的史料,证明党在抗日战争中依靠群众和坚持全面抗战的正确性。
全国III卷第46题,试题情境是关于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贡献,以此反映我国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探索道路的发展历程。
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积累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对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弘扬,有助于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全国II卷第47题的材料叙述了孔子弟子颜回的生平及其安贫乐道、尊师重教的高尚品格,饱含了儒家文化中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全国III卷第30题的材料叙述了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的“紫石英事件”,否定了近代以来列强的在华特权,彰显了独特的革命文化。
全国II卷第31题涉及恢复高考后的教育发展情况,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
完善考查途径,提升考核效果
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考查要求侧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通过科学设计试题内容与形式,着重考查考生对通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基础性而言,试题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考生作答都必须结合所学,如全国I卷第24题以分封制为依托,第30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II卷第34题考查美国政体等。
综合性体现在试题设计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全国I卷第41题提供了法国大革命和近代中国对于民族主义的阐述,要求考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深入思考,综合考查了概括、说明、比较、评价等学科方法。
创新性体现在增强试题情境的挖掘度和设问的开放性,如全国II卷第42题以钟表的演变为主题,要求考生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较好地考查了信息整合、提炼概括和阐述论证的能力。
5
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凸显高考选拔功能
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在保证试卷结构、考试内容、相对难度稳定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突破,试题整体设计进一步明确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内容,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素养和宽阔的视野,能够在知识积累、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全国I卷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级;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该题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考生的综合素质。
6
落实2017年考试大纲调整后的内容要求,引导中学历史教学
2017年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强调考查历史思维过程与方法,如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程度。为体现这个考查要求,2017年高考全国I卷第26题,题干以表格形式提供了官修史书中关于唐代初期唐军与薛举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要求考生确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部分。全国III卷第27题转引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的两种历史叙述,强调只有对历史叙述进行精慎的辨析,才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重要性。这些试题对于引导中学教学注重史学方法传授、概念辨别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引导教学作用。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色
1
内容选取导向明确,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使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化,培养考生用地理思维看问题的敏感性,如全国III卷第1~3题、北京卷第3~5题、天津卷第6~7题,均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载体,考查背后蕴含的地理特征、原理和联系。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始终贯穿人地关系的主线,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如全国I卷第43题“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传统古民居和村落的保护问题”、全国II卷第44题“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全国III卷第43题“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林”。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沿着“一带一路”选取典型案例,彰显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如全国II卷第36题“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投资剑麻农场”,力求用新思维、新途径去解决考生看得懂、易接受、体会深的问题,引导考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冷静理性看待现实世界。
2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考查学科能力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强化关键能力的考查,拓宽试题素材范围,构建实际问题情境,不断创新能力考查方式方法,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第一,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增强基础性。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如全国I卷第6~8题交代了经过模式化的闭合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未发生变化的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重点考查考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纠正简单使用蒸发量来评价区域干旱程度的误区。全国II卷第36题,以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环境保护的成就。该题考查的工业布局和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等内容为考生较熟悉的主干知识,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充分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现实生产中的地理问题,培养考生用地理思维来理性分析、思考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的意识。
第二,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性。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全国I卷第37题给出“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在某山峰南北坡体现不同”这一特殊地理现象,引导考生采用地理学中的要素关系分析方法(综合研究)和区域对比方法对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判定。该题展示了地理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思考过程,要求考生能应用材料提供的地理规律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由表及里地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逐步地探究人与自然环境间是如何“互动”的,深化了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第三,创新设问的思路和形式,启发主动思考。
设问是实现考查功能的关键一环。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对试题设问思路和形式的探索和创新设计,在延续往年风格相对稳定的基础上,2017年继续设置有限度的开放性设问,给予考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广阔空间。既保证考生有话可说,又使能力目标可测、答案可控。如全国III卷第36题:“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考生选择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只要给出的证据能够支持所选择的态度即可达到要求。这样的试题使考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进行主动思考,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充分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3
坚持改革方向,引领教学深化
高考地理科试题历来注重培养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探求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科特色得到更加鲜明的体现,对学生素养的培育也起到积极导向作用。
第一,体现学科素养立意。
区域认知是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在中学地理课程和教学中,突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但对区域之间的过渡性相对关注较少,甚至把区域界线绝对化。全国II卷第1~3题,选择苏南、苏北的划分、“秦岭淮河线”为素材,重点考查考生将地图上的地理界线与实际地面状况对应的思维转换能力,引导考生理解区域界线以及河流对地理分异的作用,以期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对于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实。
地理学要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全国II卷第6~8题以“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形成”为背景,考查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尼罗河泛滥区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的原因。
第二,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在试题给出的素材和情境的基础上,自然地延伸出问题,启发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如全国I卷第1~3题“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全国III卷第1~3题“一帧反映江南水乡的剪纸作品”、全国III卷第10~11题“互联网信息”等,这些情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近考生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和作答。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评析来自教育部考试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99号  |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79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