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招体系形成
2003年,自主招生启动
2003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开展自主招生改革,旨在深化高招制度改革、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优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这份文件确立了包括清华、北大、人大等在内的22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资格。由小范围试点开始,高校的自主招生逐步拉开帷幕。
2004-2005年,试点学校大幅增加
2004年,又有6所高校取得自主招生改革的试点资格,他们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
2005年,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数量几乎翻倍,新增了14所: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
2006年,京都联盟成立
2006年京都联盟成立(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5所高校,这些学校行业特色鲜明。),开始实行自主招生笔试联考。
2009-2010年,北约、华约、卓越三大联盟成立
2009年,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首次结成自招“北约”联盟,进行联合考试。北京大学开始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2010年,清华大学等5所大学实行“五校联考”,统一命题,考试成绩共享并互相承认。2010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大学宣布加入“五校联考”。2010年末,以清华大学为首的7所名校组成了“华约联盟”,采取联考模式进行自招。(华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
同年,“北约联盟”吸收了香港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后,高校数量扩张到了13所,两大联盟分庭抗礼的形势基本形成。(北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 北约基本是以文理医工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在历史传统、精神文化,特别是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上有相似之处。)
2010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9所理工学科高校组成“卓越联盟”。(卓越: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
至此形成4大自主招生“联盟”。成立后在实际的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小弊端,如时间跨度长对教学管理有影响,考试时间长,学生疲于奔波,劳力伤财。于是在2011年,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退出“北约”自主实行招生。
2011-2012年,整体联盟稳定
2011年末,复旦大学与南开大学退出北约联盟,而后,复旦选择采取“千分考”的形式大幅增加考试科目,南开大学也采用了“具备学校特色”的考试方法。清华实施“百年计划”,人大实施“圆梦计划”。
2012年年初,自主招生考试开考,三大联盟的格局正式形成。
自主招生考试的难度逐渐趋稳定,经历了2007年以前过于简单考试题,到2008~2010年难度的剧烈波动以及题目略显重复后,2012年的联盟考试在知识范围、考查方式、题目难度和题型上进行整改,使得选拔机制变得更加合理。
这次变化后,高校自主招生整体上政策趋于稳定,方向也愈发清晰。
2013年,考试科目缩减
北约华约两大联盟的考试缩减科目,仅保留数学、物理(仅理科)、语文(仅文科)三科。
在面试环节增加“综合能力测试”(或称创新能力测试),将已经在笔试中取消考试的科目又进行单独测试并计入总分。
2014-2016年,自招联盟解体,博雅领军出现,自招方式趋向多样化
2014年下半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自主招生考试由原来的3-4月份改为高考之后进行,同时取消联盟考试,三大联盟正式解体,自主招生的名额看似将受到严格控制。
北大、清华分别发布了博雅人才计划、领军人才计划。针对各个学校中,年级成绩非常优秀的同学,且参考竞赛成绩、是否参加过夏令营,并会根据高中学校的水平以及推荐情况,北大要求年级前1%,清华要求前5%。复旦取消千分考,重回原来的选拔方法。
2015年取消校荐、取消联考,全国高校自主招生测试时间安排到高考后进行。
2016年所有高校自主招生报名都必须在阳光高考上报名,大多高校限报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减。
2015年到2016年,清北为首的学校又通过暑期学校、暑期课堂、金秋营等的方式完善了多样化的人才选拔体系,在自主招生中明确发明创造、国学素养、文学创作等单项计划,又增设面向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
至此,自主招生分而又合,合而又分,最终走向目标学生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招生政策,高校招生体系开始走向成熟。
在高校自招十三年的发展历程中,参与自主招生的学校和学生越来越多;在测试科目的确定问题上,尽管各个学校经历过一些尝试,但是最终趋于稳定;选拔的层次更加多元,不再试图用同一个标准,选拔不同种类的学生。
二、选拔体系日趋完善
高校目前的招生政策,已经愈发清晰。以清北为例,可将当前高校的招生体系总结如下:
从特殊才能中的高水平运动员、高水平艺术团到外语类保送,从学科竞赛中的决赛签约、金秋营、暑期竞赛营,从学科特长的学科营到自主招生,最后到高考部分,综合评价、农村专项结合普通高考。出于选拔不同才能学生的目的,高校不再试图用同一张考卷、同一套标准、同一把标尺去选拔完全不同的学生,而是在保证公平公开的前提下,设计出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选拔体系。
三、相应测试方法
不同选拔类别的相应测试方法如下图:
目前来看,高校自主招生普遍采用学科笔试+综合面试的测试方式。
笔试部分,理科生强调数理能力。
而对于文科测试,一些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已经放弃测试历史、政治等科目,仅测试语文、数学,而语文又难以拉开差距,就使得数学一科决定考生成绩。对比北大,语数外政史五门的测试,虽然数学仍然重要,但是整体来看,综合性提高了不少,强调了文科生政史方面的能力。
再看面试,高校绝大多数都采用综合面试的形式,在综合面试中,又主要采用半结构化的测试,主要包含:
1.以自我介绍、经历提问、志愿意向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个人特质;
2.以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社会热点为主要内容,结合价值判断、对社会的认识进行题目回答,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99号  |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7948号-1